為何在疫情肆虐的時候撈底德視佳?
去年底上市的德視佳,相信網友們普遍在上市時參與了炒作,但對其業務及基本因素沒有太深入的認識,所以我們先簡單說說其業務。
德視佳是主要業務在歐洲 (德國、丹麥),並且發展國內業務的高端眼科診所,主要為兩大客戶群提供廣泛的視力矯正服務。
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基乎就是全部源自提供視力矯正服務的手術:
按市佔率計算,公司目前是德國排名第一、丹麥排名第二及中國排名第十,主要收入仍是在歐洲市場,佔比高達70%,但國內過去幾年維持高增長高,收入佔比提升中。
目前業務就是在德國及丹麥市場維持穩定的收益,增長動力主要源自國內市場。根據招股書裡引用的數據: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於2018年,中國近視人口總數達到579.5百萬人,
2014年至201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2%,預計將於2023年前進一步增至655.5百萬人。
同期,中國18至45歲高度近視的人數由65.3百萬人增至71.6百萬人,複合年增長率為
2.3%,預計將於2023年前增至79.1百萬人,複合年增長率為2.0%。此外,20歲左右的
學生中近視患病率已超過中國總近視人口的70%。近年來,由於經濟及社會發展導致
青少年從小就接受高強度的教育及更多地使用電子設備,青少年近視患病率持續增長
並達到近青少年人口的90%。
近視人口數量巨大並不斷增加中,加上目前滲透率低,每一百萬名近視患者只有不足700人接受激光手術治療,故此市場增長空間巨大。
另外,用於治療老花眼的三焦點晶體置換手術目前在國內的滲透率也很低,目前在國內45歲以上患有老花眼的人數高達約4億人,但每百萬人只有12.7人接受了三晶體置換手術,滲透率遠遠低於德國的每百萬人有140人接受了手術。隨著國內45歲以上中高收入水平的人數不斷上升,可以負擔得起較昂貴的治療費用,預期對此手術的需求會日益增加。
德視佳去年10月上市,招股價是7.5元,上市後曾高見15元,近日股價回落至接近上市價的低位,選擇撈入原因有三:
1. 中國市場龐大,滲透率低,發展空間大,而且對標目前國內市場的龍頭愛爾眼科 (SZ300015),估值相對便宜。愛爾眼科目前市值1140億人民幣,2020年預期市盈率大約50倍,而德視佳目前市值26億港元,而根據中銀國際的報告,2020年盈利預期約1.1億港元,現價預期市盈率約23.6倍,估值遠低於愛爾眼科。
2. 大股東兩父子在3月公佈全年業績前,頻頻在市場增持,估計業績可能比較理想。
3. 在武漢肺炎肆虐期間,國內收入估計會減少,但其目前主要收入來源仍是歐洲,佔比高達70%,在此期間仍可以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收入及盈利貢利,減少武漢肺炎的不利影響。
中銀國際給予德視佳的目標價是12元,我自己覺得短期內是難以達致,但在疫情過後,國內市場恢復增長,而且會陸續增加診所數目,提升盈利貢獻,中長線而言應該不難達至中銀國際給予的目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