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等候強勢股/板塊PK



我自己的看法是大跌市應是無一倖免,所以跌到最後,大部份的強勢股、板塊都會追跌。

恒指已自今年高位回落10%,但也僅僅10%而已,跌幅並不算大大,如果對應新冠肺炎這種數十年一見的嚴重疫情,目前的跌幅其實一點也不過份,甚至可以說跌幅根本沒有反映疫情的嚴重性。

在恒指回落10%期間,有無數的強勢股大升,例如不少的醫藥股、物管股、科技股、手遊股,甚至部份的教育股等,市場氣氛是頗為樂觀的,看不到任何的恐慌。

當然,還有更多的就好像是我這類的投資者,手上準備了不少現金,但仍未看到跌幅顯著的好股可以大舉入市吸納。

這種市況我自己不急於大舉入市,坐等仍有鉅額盈利的投資者沽貨獲利,看看能否形成骨牌效應,加速大市跌勢,到時我會果斷入市接貨。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舊文重貼: 誰出售2億股匯源果汁(01886) 給中泛(00715)?



2015年的3月,當時中泛控股(00715) 公佈向第三方買入共2億股的匯源果汁 (01886) 股份,佔匯源果汁當時發行股數的7.9%。當時只有中泛公佈買入此批股份,但沒有任何匯源果汁的主要股東披露減持,而我好奇這7.9%股權是由何者沽出,故此嘗試從CCASS的變動去找出答案。當時這篇文章刊出後,因某些原因我要撤回,現在事過境遷,當年的主角匯源果汁也將被勒令退市,這篇文章已不會對任何公司產生影響,故此重新刊出此文章,以實例示範CCASS的功用。

-------------------------------------------------------------------------------------------------------------------------


於2015年3月19日,泛海控股 (000046.SZ) 的香港上市附屬公司中泛控股(00715) 發通告(https://www1.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19/ltn20150319471_c.pdf,指已向第三方(不少於一人) 購買了共2億股的匯源果汁(01886)股份,佔其總發行股數的7.9%,每股作價1.9465元。

看到這裡,不知大家會否有疑問,究竟這2億股從何而來? 是誰如此低價沽出如此大量的股份? 我抱著求知的心態,嘗試從香港的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CCASS) 去追查這批股份的來源,結果有驚人的發現。

為方便大家理解整件事,我將一些相關事件以時間序排列:

1. 於2013年5月23日,滙源果汁宣佈向大股東朱新禮先生購買其私人全資擁有的原材料供應商,作價49.39億元,並以發行合共447,322,020股新普通股及合共 655,326,877股可換股優先股的方式償付,新普通股及可換股優先股作價每股3.10港元。

2. 於2014年7月22日,公司公佈655,326,877股可換股優先股當中,有1.8億股獲得行使並兌換為1.8億股的普通股。

3. 於2014年8月26日,有1.8億股匯源果汁股份存入摩根士丹利帳戶

4. 於2014年12月8 日,公司公佈剩餘的475,326,877股可換股優先股當中,有3.5億股獲得行使並兌換為3.5億股的普通股。

5. 於2014年12月17日,有3.5億股匯源果汁股份從中央結算系統外存入中央結算系統,當中310,840,000股存入摩根士丹利帳戶,剩餘的39,160,000股存入廣發証券帳戶。

6.於2015年1月23日,有268,719,481股匯源股份從摩根士丹利帳戶提走; 同日有269,994,500股匯源股份存入花旗銀行帳戶。

7. 於2015年3月3日,有200,512,500股匯源股份摩根士丹利帳戶提走; 同日有
198,319,500股匯源股份存入花旗銀行帳戶。
http://webb-site.com/ccass/chldchg.asp?issue=4823&d=2015-03-03

8. 於2015年3月19日,200,110,000股匯源股份從花旗銀行帳戶提走; 同日有199,991,000股匯源股份存入海通証券帳戶。

9. 於2015年3月19日,泛海控股 (000046.SZ) 的香港上市附屬公司中泛控股(00715) 發通告,指已向第三方(不少於一人) 購買了共2億股的匯源果汁(01886)股份,佔其總發行股數的7.9%,每股作價1.9465元。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在2014年8月26日之前,摩根士丹利的帳戶原本只持有約1600萬股匯源果汁股份,而在2014年8月26日至2015年3月3日期間,撇除存入摩根士丹利的2筆大額股份存入及2筆轉去花旗銀行的股份,期間其在市場買賣淨流入的股份只有約3700萬股,即是說轉給花旗銀行的股份不可能從第三途徑而來,一定是那2筆在中央結算系統外轉入的股份;

花旗銀行方面,在2015年1月23日摩根士丹利轉倉股份進來之前,花旗銀行只持有約3780萬股的匯源股份,而從2015年1月23日至2015年3月19日之間,撇除從摩根士丹利轉來的兩大筆股份及轉給海通的約2億股股份,期間其一直在市場沽出股份,淨沽出約1.87億股,即是說從花旗銀行轉給海通的約2億股股份,一定是從摩根士丹利轉過來的股份。

看完上述資料,不知大家猜到是誰出售2億股匯源果汁股份給中泛控股?

--------------------------------------------------------------------------------------------------------------------------

後記:  曾經的民族品牌,也曾是跨國巨企可口可樂收購的對象,估不到最終的命運會是被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很大機會在3月2日正式除牌。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確定性”的估值溢價


在國內爆發疫情後,股市的跌幅比我們所預期的來得輕微,個別板塊更是逆市屢創新高。

逆市大升的首先是一眾所謂的疫情受惠股,例如做線上醫療的平安好醫生 (01833)、阿里健康 (00241),主力手遊的FRIEND (06820)、心動公司 (02400)、百奧家庭互動(02100),還有做線上教育的新東方在線 (01797),雲業務的金蝶國際(00268)、金山軟件(03888)等一大堆上市公司,股價大升是反映業務受惠疫情而將錄得增長,未來一年業績的確定性較高,故此投資者願意給予估值溢價。

除了上述的疫情受惠股外,還有一些板塊是預期不會受到疫情影響的,最明顯例子是物管股及教育股。市場覺得疫情的爆發並不會影響物管公司的業績,而且更會令到物管公司的社區增值服務會有所增長,未來幾年業績的增長確定性非常高,也因此基金經理在各行各業都可能受到疫情拖累而錄得倒退的情況下,大家一致追入公認確定性最高的板塊,並願意付出比平常更高的估值溢價,也因此在疫情之前,大家可能覺得2021年預期市盈率去到20多倍已是估值上限,但現在會因為確定性比其它板塊更高的關係,願意付出較高的估值溢價,很多券商提升一線物管股的目標價至2021年約30倍PE的估值,是頗為瘋狂的估值。

教育板塊也是因為業績確定性較高的關係,在爆發疫情後,整體估值也有所提升,但相對上沒有那些疫情受惠股及物管板塊的瘋狂。另外部份未來業績確定性高的醫藥股,股價也是屢創新高,包括醫療器械股康德萊 (01501)、愛康醫療 (01789)、春立醫療 (01858) ,已經升到你唔信,前兩者的估值已是2020年40倍以上PE的估值,但這還沒有做醫藥研發服務的藥明康德(02359)、康龍化成 (03759) 誇張,他們現價已是2021年40多倍PE的估值!

市場現在就是追求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只要業務可以在未來數年確定持續增長的,很多人都願意為此付出昂貴的估值溢價,正是好股不怕買貴,只怕買錯。這種選股思維目前是大行其道,在這次疫情爆發後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你願意為確定性付出更高的估值溢價嗎?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窮則變,變則通


直至去年,我的組合仍是側重於小型股,加上若干的中型股,不過去年我已多番提及市場現在完全唾棄小型股,除了少量莊家股之外,大部份小型股的估值和地底泥沒有分別,即使業績好,也只是一年炒1、2轉而已,估值長期升不起,也因此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我基本上已沒有再買入小型股,增持的都是中型股為主,而最近數月買入的中型股,大都有不俗表現,最少整體是跑贏了大市。

要完全放棄自己長期研究的小型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說要一刀切完全不再持有或買入小型股,而是日後如果不是信心非常大的話,會盡量減少投放資金在小型股,也因此可能會錯過一些不俗的機會。例如上星期星光集團 (00403)公佈洽商出售深圳廠房,如果是以前的話,我肯定會開市追入,不過現在因為對小型股設置更高的買入條件、更加審慎,所以最終放棄了,坐看此股大升逾倍。這是轉型的代價,但整體而言,暫時是利多於弊。

不論是做人處事也好,炒股也好,要懂得變通。此路不通,則要因應形勢求變,窮則變,變則通。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將啟動回購的昊海生物科技 (06826) ?



今天召開特別股東大會(EGM) 的,除了表決私有化的中航國際(00161)之外,其實還有昊海生物科技,其召開特別股東大會主要是為了取得回購的授權,容許公司在市場回購最多10%的股權。大家可能會問,為何回購授權不是在周年股東大會上表決,而要另行召開EGM表決,原因是昊海生科以前並沒有在股東大會上提出這議案,也因此他們打算在市場回購的話,就需要另行召開EGM通過決議。

那昊海生科取得回購授權後,有沒有誘因在市場回購?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的A股在去年10月底成功在上海科創板上市,並且集資15.8億人民幣。A股 (SH688366) 目前股價95.68元人民幣,H股比A股有61%的折讓,公司是有誘因藉回購H股去縮窄兩者之間的差價。

其次,昊海生科本身已持有接近15億人民幣的淨現金,在A股上市集資後,淨現金大增至30.3億人民幣,每股淨現金接近19港元,資金非常充裕。資金除了用作日後的收購、擴張,也可以用來回購,其實無形中提升了每股盈利。

目前的估值是否昂貴? 根據招商証券去年10月底的報告,其預期2019年及2020年每股盈利分別是人民幣2.58及3.05元人民幣2.94元,即是現價2019及2020年PE分別是14.5及12.7倍,以醫藥股而言,估值算是合理偏低,當然這也反映其未來2、3年,每年盈利只有1成多的增長,並不是高增長,所以估值不會太高。

其業務以前是偏重於整形美容的玻尿酸產品,但近年佈局於眼科領域,主要生產及銷售三類眼科產品,包括人工晶狀體產品、用於人工晶狀體及角膜接觸鏡等視光產品生產的材料及眼科粘彈劑產 品、一種潤眼液產品及其他眼科高值耗材等,相關收入已佔整體收入接近一半,在部份領域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偏低的估值及潛在的回購是我買入此股的主要原因,由於已經接近下月的業績期,故此即使今天的EGM通過了回購授權,公司也未必可以立即在市場開始回購,可能要等到3月公佈業績後才可以啟動回購。對於H股的回購,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去年5月東陽光藥(01558) 在召開EGM取得回購授權後,立即在市場回購,並且在業績的配合之下,短短半年間股價大升35%,即管看看昊海生科有沒有機會複製此佳績。

最後,看看昊海生科過去幾年股價走勢:



就算是我這類不太懂圖表分析的,也清楚看到重大支持位是35元,而重大阻力位是60元。我上周在38.1元買入一注,其實是打算有機會跌到35元的話再增持,可惜其後大市回穩,其股價也見支持,無法以較低價格增持。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逆流而上的亞太衛星 (01045)



近日亞太衛星逆流而上,年初至今已上升21%,同期恒指錄得跌幅,表現遠比恒指為佳,究竟這隻長期悶股在炒什麼?

大家的直覺肯定是懷疑有春江鴨偷步炒私有化,不過實情並不是如此。原來國內近期在炒「天基物聯網」概念,相關概念股例如亞太衛星的母公司中國衛通 (SH:601698) 及中國衛星 (SH:600118) 近月已大幅炒高,例如中國衛星從1月中的22元炒到最高41.5元,最近兩日調整到36元;中國衛通從11.5元炒到最高19元,近兩日調整到17元,升幅顯著,相比之下港股最明顯的概念股亞太衛星只是炒高2成多。

在亞太衛星的中期報表及年報中,其實都有提及相關的發展,只是我們沒有詳細研究其潛力及發展空間。


2019年中期報:


亞太衛星持有「亞太星通」30%股權,是亞太星通的最大股東,而亞太星通的主要業務是建造和發展全球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即是現在炒作的「天基物聯網」。




高通量衛星亞太6D將於今年發射,去年底有篇報導有談及此衛星:

亚太卫星将打造一个天地一体、自主可控的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计划是投资约100亿,发射3-4颗卫星。他们首颗卫星亚太6D已于2018年8月开始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负责研制,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火箭2020年中期发射并投入使用。亚太6D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宽带通信卫星,是新一代高通量(HTS)通信卫星,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绝大部分陆地和海洋,将服务航空、航海、陆域尤其是边远地区,为航空机载、海事、陆地动中通提供优质高效和经济的全地域、全天候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据介绍,首颗卫星将以中国为中心面向亚太地区形成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的覆盖;第二颗卫星将面向非洲、中东和欧洲地区,形成西印度洋至大西洋的覆盖;其第三颗卫星则面向南北美洲地区,形成太平洋至西大西洋的覆盖。这样他们就可以提供全球广泛的宽带接入服务。(http://www.takungpao.com/finance/236132/2019/1105/369873.html)

我不清楚這個「天基物聯網」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又或者對亞太衛星日後盈利貢獻有多少,而我之前低位買入其實是等“事件” (Event),完全沒有考慮過天基物聯網這概念,現在突然炒這概念,是意外收穫。我自己並不打算因這概念而增持,但基於目前估值遠比國內相關股份便宜太多,而且每年還有穩定的派息,所以打算繼續持有一段時間,看看悶股會否持續有驚喜。


引伸閱讀: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賤價的中國外運 (00598)



上星期買了些中國外運,當時簡單說了買入原因是:股價跌得比較多,已是接近5年低位,估值不貴,今天再詳細補充。

1. 股價跌得多,已是6年低位:



2. 估值便宜:


現價往績市盈率5.1倍,股息率5.6%,市帳率0.6倍。我沒有此股近年的平均估值,不過就這樣看股價及過往的盈利及派息,現價肯定是近數年來最低的估值。

2019年的業績預期於3月公佈,或許會輕微倒退,但估值不會有太大變化。

如果單純只是股價大跌、估值平,我的興趣只是一般,不過加上去年底公佈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則令其吸引力大增。

這個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對象是在職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對公司經營業績和持續發展有直接影響的管理和技術骨幹,簡單來說就是對公司營運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士,第一期計劃授予名單如下:


股票期權的行使價是每股人民幣4.23元,而A股現價是3.71元。

而有別於一般的股票期權計劃,現在國企的股票期權一般都設置一些條件,要達標才可以的,以中國外運的股票期權為例,生效的前提是:


簡單來說,如果2021年要行使股票期權的話,中國外運2020年的業績需要達到:

1. 歸母淨資產收益率(ROE) 不低於11.4%;

2. 盈利增長不低於9.75%。

中國外運歷史ROE數據:



至於歷史盈利增長率可以看本文的第二幅圖片。


我喜歡這樣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百業蕭條


在疫情影響下,雖然香港沒有好像國內很多大城市一樣半封城、停工、停業、停運,但市面一片蕭條,相信大家應該看到、感受到,如果情況持續多一段時間,原本已一直“死頂”的中小企,還可以再支持多久? 自己一些營商的朋友,有不少已是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甚至也聽聞不少行業有拖薪、拖租的情況出現,如果情況在短期內沒有改善,相信最終會迎來結業潮!

香港的情況已是如此,深受疫情打擊的國內各大城市,情況只會更差,復工日期一再延遲,整個社會處於停頓的狀態,對經濟的破壞是難以評估,各行各業都深受影響。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次疫情的破壞力及嚴重性,已是超越2003年的非典 (SARS),大家不要再單純以非典時的情況來評估目前的疫情,尤其是當年SARS時期,國內經濟正處於上升期,疫情後很快就恢復過來,但目前國內經濟是處於下坡期,疫期的影響是倍大了。樂觀些來看,疫情可能有幸在未來2-3個月內受控,但到時很多企業已支撐不住而破產、結業,骨牌效應之下,經濟將受到重創,影響會比我們原本預期的嚴重及長遠。

未來一個月是非常關鍵的。醜婦終需見家翁,假期一再延長之後,始終都要復工,而疫情能否在復工後仍然受控?我自己並不是太樂觀,疫情有機會在全國陸續復工後,出現新一輪的大爆發,而目前市場主流的預期都是比較樂觀的 - 疫情會在短期內受控。當然,我自己主觀願望也是疫情可以盡快受控,不過會作最壞打算,在趁低收集優質股的同時,同時保持警愓,任何情況下都會持有適量現金,可攻可守。

最後我想說的是現在華人在世界各地撲口罩,前期還有一些存貨可以給我們買來應急,但隨著存貨的消耗,目前的產能根本不足以應付龐大的需求。國內每日最高產能約2000萬個,這已是全球一半的產能,即是全球每天產能只有約4000萬個,但兩岸三地加起來人口約14.3億人,4000萬個口罩的產能就算全部供應予兩岸三地的華人,也只可以滿足3%人口的需求! 所以請大家珍惜口罩,減少浪費,也盡量將專業的醫護口罩留給前線醫護人員使用,我們日常只需要配戴普通的外科口罩。

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撈底德視佳 (01846) 的原因



為何在疫情肆虐的時候撈底德視佳?

去年底上市的德視佳,相信網友們普遍在上市時參與了炒作,但對其業務及基本因素沒有太深入的認識,所以我們先簡單說說其業務。

德視佳是主要業務在歐洲 (德國、丹麥),並且發展國內業務的高端眼科診所,主要為兩大客戶群提供廣泛的視力矯正服務。



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基乎就是全部源自提供視力矯正服務的手術:



按市佔率計算,公司目前是德國排名第一、丹麥排名第二及中國排名第十,主要收入仍是在歐洲市場,佔比高達70%,但國內過去幾年維持高增長高,收入佔比提升中。



目前業務就是在德國及丹麥市場維持穩定的收益,增長動力主要源自國內市場。根據招股書裡引用的數據: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於2018年,中國近視人口總數達到579.5百萬人, 2014年至201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2%,預計將於2023年前進一步增至655.5百萬人。 同期,中國18至45歲高度近視的人數由65.3百萬人增至71.6百萬人,複合年增長率為 2.3%,預計將於2023年前增至79.1百萬人,複合年增長率為2.0%。此外,20歲左右的 學生中近視患病率已超過中國總近視人口的70%。近年來,由於經濟及社會發展導致 青少年從小就接受高強度的教育及更多地使用電子設備,青少年近視患病率持續增長 並達到近青少年人口的90%。
近視人口數量巨大並不斷增加中,加上目前滲透率低,每一百萬名近視患者只有不足700人接受激光手術治療,故此市場增長空間巨大。

另外,用於治療老花眼的三焦點晶體置換手術目前在國內的滲透率也很低,目前在國內45歲以上患有老花眼的人數高達約4億人,但每百萬人只有12.7人接受了三晶體置換手術,滲透率遠遠低於德國的每百萬人有140人接受了手術。隨著國內45歲以上中高收入水平的人數不斷上升,可以負擔得起較昂貴的治療費用,預期對此手術的需求會日益增加。

德視佳去年10月上市,招股價是7.5元,上市後曾高見15元,近日股價回落至接近上市價的低位,選擇撈入原因有三:

1. 中國市場龐大,滲透率低,發展空間大,而且對標目前國內市場的龍頭愛爾眼科 (SZ300015),估值相對便宜。愛爾眼科目前市值1140億人民幣,2020年預期市盈率大約50倍,而德視佳目前市值26億港元,而根據中銀國際的報告,2020年盈利預期約1.1億港元,現價預期市盈率約23.6倍,估值遠低於愛爾眼科。

2. 大股東兩父子在3月公佈全年業績前,頻頻在市場增持,估計業績可能比較理想。



3. 在武漢肺炎肆虐期間,國內收入估計會減少,但其目前主要收入來源仍是歐洲,佔比高達70%,在此期間仍可以為公司提供穩定的收入及盈利貢利,減少武漢肺炎的不利影響。

中銀國際給予德視佳的目標價是12元,我自己覺得短期內是難以達致,但在疫情過後,國內市場恢復增長,而且會陸續增加診所數目,提升盈利貢獻,中長線而言應該不難達至中銀國際給予的目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