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文章

置頂文章: 我的交易日誌 (六)

這個專欄的留言區將會用作記錄我自己交易的專區,以後有什麼即市交易都會首先在這裡更新,作為自己一個完整的交易紀錄。 因為目前我的網誌已暫停留言功能,所以很抱歉有時未必可以與大家詳談買賣原因,很抱歉。 之前兩個交易日誌的連結: 我的交易日誌 我的交易日誌 (二) 我的交易日誌 (三)...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談小型新股豐盛機電(00331)


很久都沒有寫新股分析,完全想不到會在這情況下寫新股豐盛機電(00331),因為有些想法實在不吐不快。

上星期本港老牌、也是市場第二大的機電工程服務供應商豐盛機電招股上市,自己認購了一些,當時是基於這股估值不算貴,加上手持大量現金,有機過通過併購去取得增長,而且保薦人鎧盛做小型新股的往績不差,因此衡量過風險後,以孖展認購了50萬股。以當時情況來看:1. 傳國際配售已超額認購;2. 公開認購只計孖展認購已超額1倍多,按過往經驗來看,最終超額倍數肯定高於5倍,也因此平均中籤率很大機會低於20%,故此孖展認購50萬股的風險不是太大。

招股結果昨天公佈,情況是出乎意料之外:公開發售部份一如所料,超額7.4倍,但國際配售竟然不足額,故此公司啟動回撥機制,將公開招股部份比例增加至55%,即是說公開發售的實際超額倍數由原本的7.4倍,大幅下調至1.5倍,也因此平均中籤率由原本的12%急升至66%,這結果是大部份認購者始終不及的,尤其是以孖展認購的投資者,即時面對追加按金問題,如財力不足的話,則需要在上市後即時沽貨,也因此昨日暗盤市場股價大跌,是完全可以理解及預期得到的,與基本因素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有炒賣新股經驗的都知道,如此意料之外的高中籤率意味著不少財力不足的投資者在上市首天面對斬倉的壓力;其次是因為國際配售不足,保薦人也沒有進行15%的超額分配,故沒有護盤所需的"彈藥",隨時任由股價自由浮動,上市首天在供求失衡的情況下,股價大跌是大概率的事。基於這合理的預期,股價在暗盤市場急跌是正常,不跌才是令人跌眼鏡,而且任何稍具新股炒賣經驗的投資者都會估計到這結果的,相信保薦人、承銷商在作出此分派方式時也肯定預計到這情況。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悶局待破



不知從那一天開始,大市很悶、極悶,每天都是低成交、低波幅,中小型股普遍都是陰跌,跌到大家都感覺沒有了希望,也不想看市,眼不見為乾淨,只想提早收爐等下年......相信這是目前散戶共同面對的境況。

什麼時候會破此悶局?可能等美國加了息,或者明年初基金經理、大戶們重新入市為2016的回報打拼,又或者有新政策的刺激......總之我相信大市也會有重見活力的一天。

在這悶等的時間,買了些物美商業(01025)及美國上市的奇虎360(NYSE:QIHU)博私有化成功,潛在最高回報平均約9%,目前這兩股的套利倉位合共佔組合8%。 物美商業將於12月24日平安夜當天早上開股東大會表決,如果順利的話,大家將收到一份豐厚的聖誕大禮;至於奇虎360,參考各方面的消息,似乎12月內頗大機會落實私有化,有機會一個月內收到兩份大禮。

雖然市悶,但希望買了這些已經沒有什麼波幅的私有化股,也可以悶住來贏。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基金年尾追數



上周五,美國公佈非農業職位增長21.1萬個,比預期為佳,反映美國經濟好轉,也意味著美國聯儲局差不多肯定本月加息,是近10年來的首次,消除了市場不明朗因素,美股因而大升3百多點。

其實美股因確定加息而上升並不奇怪,但這單日升幅是有些誇張,加上將近年尾,難免令人懷疑是否基金借消息炒上,準備年尾粉飾櫥窗?而港股又會否跟隨?

我自己覺得今年不少港股基金表現欠佳,故臨近年尾進行粉飾櫥窗是比較大概率的事;最近基金相對重倉的醫藥及內房板塊表現甚佳,或與此有關。其次,近月兩隻公開招股反應冷淡的半新股IMAX CHINA (01970)及維珍妮(02199) 都大幅炒上,雖說公司本身都具有質素,但炒到這估值已是超乎想像。查看CCASS,大家不難發現兩股都是貨源歸邊,街貨極少,完全是基金“圍飛”進行莊家式的炒作,正是與基金年尾要追數有關。其實基金經理朋友說康寧醫院原本也是圍飛炒作的目標之一,但因為公開認購反應熱烈,故貨源分散,無法好像前二者般大幅炒上。

雖然基金愛股目前只是個別出現炒作,但隨著年結迫近,加上市場近期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已消除,故自己覺得大市在年底前應該可以看高一線,只是三四線股很大機會仍會普遍跑輸大市,散戶可能受惠不大。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千金難買少年窮


千金難買少年窮,這句話相信不少朋友都聽過,但體會到箇中意義的可能不多。這句話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理解,以一般人而言,少時貧窮的因為生活迫人,很多時候都是比較早熟,而且吃得苦,人也比較堅強,也有一股向上爬的動力,這些可能是造就日後青雲路的基礎;對炒股的人來說,我自己覺得“少年窮”是指投資初期已經歷過很大的失敗、挫折。不知這裡多不多朋友以前曾試過炒股一舖清袋? 有的話,相信對這句話會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及理解。今日寫這題目,並不是要藉此安慰那些在股市輸大錢的朋友;這不是一帖心靈雞湯,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與體會。

相信了解我往績的網友都知道我都曾試過炒股輸到一舖清袋的,這不是說笑,是真的。我1997年首次踏入股市,當年炒回歸概念,國企、紅籌備受資金追捧,尤記得“大光燈”是“金手指”,入股什麼公司,那間公司就升幅以倍計,是名符其實的“垃圾收集商”!在那時候入市,學的也不是什麼價值投資,總知有什麼股票升就炒什麼股,用幾萬元的Grant Loan及家人後來一些資金支持,總計不足10萬元的資金在半年多時間已炒到20幾萬元,對一個新手而言成績算不錯,期間可以說什麼高風險的投機都有參與,那管是正股也好、窩輪也好,期指也一樣炒,而且因為資金不多,故此借孖展來炒是習以為常。最記得現在做新股孖展做得不錯的一間券商,當年的經紀容許我借大約7成孖展炒8倍槓桿的窩輪,瘋狂嗎? 這種有前無後、打死罷就的炒股方式,好日子很快就走到盡頭,都不需要等到後來大鱷狙擊港股,只是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已足夠將當年毫無風險意識的初生之犢一舖清袋,20多萬元的資金一下子輸剩幾萬元離場,尤幸足夠交最後一學期的學費,順利畢業。那一年多的炒股經驗,可能已抵得上普通散戶十年、八年的炒股經歷,爬得高也跌得快,買了一個大教訓,到今時今日我自己回看,是很慶幸在20歲出頭已經歷過這等慘事,而不是人到中年都已上了岸才來遭此浩劫,不知大家同意否?

曾經的“少年窮”令你有動力向上爬;曾經的“少年窮”讓你早些嘗到失敗的滋味,也讓你知道投資不只是要賺錢,還要怎樣保住辛苦取得的成果,不然一切也是枉然......說到最後,這種失敗過的經歷是一些很寶貴的經驗,讓你裝備強烈的風險意識,求勝之餘,要先求“不敗”,兩者要兼備才可以在投資路上走得遠、走得順利。

近年很多新入市的投資者尚未經歷過股市的大風浪,今年年中的小型股災對他們而言可能已是滔天巨浪,覺得很難受,但其實這種短暫的股災相對真正的“滔天巨浪”還有一段距離,例如經歷過97、98年的股市、樓市齊齊大冧,你就不會再去想抵押層樓借低息去炒樓;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你也不會再想用期權短倉去“收租”,這些不是新一代投資者覺得是低風險的做法嗎? 現階段有層樓可以抵押借錢的,相信很多都是中年或已快中年的人士,已上岸在望,這時候借平錢投入股市,背後理念其實與套利無異:借低成本資金買高息股票,每年穩賺幾厘的回報。這想法其實和我太太曾建議將自住的層抵押借一大筆資金,然後用上槓桿買高息債券的想法沒有分別,雖然早幾年這麼做的話,現在可能已賺了一大筆,但我從不會後悔否決了這建議,只因我們已經到輸不起的年紀。近年樓市穩步向上,股市也算平穩,令大家都覺得這做法風險不大,不過如果有經歷過98年金融風暴的應該會有不同的想法。那管你現在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薪高糧準令你足以養家活兒,手上自住的樓也已供完,可以用來抵押借錢買所謂的穩陣價值股、高息內銀股賺取息差,如果情況繼續風平浪靜當然沒有問題,但一遇到98年的金融風暴,情況會如何:股市急跌60%、樓市急跌60%;經濟急遽轉差,失業率急升,被裁員的通常是中層、中年人士.......這時候抵押了層樓去投資的你,如果適逢被解僱、手上股票跌到面目全非、股息又劇減、抵押了的樓又要每月還款,還要期望銀行不要CALL LOAN,而且還有一頭家要養.........有經歷過98年金融風暴的朋友當知這不是我虛擬的慘況,情況確實是如此;我最記得我姐在97年買了一層265萬的樓,隔兩年另一個姐姐買同一大廈、同面積的單位只需90多萬元,這種慘況相信新一代投資者都無法想像。

做期權短倉收租也是,平時波幅低,每用沽幾套期權收息,恍如出多一份糧,但一次黑天鵝事件就可以令你一舖清袋,如果有經歷過2008年大趺市的朋友而當年又有玩期權短倉的,應該仍是心有餘悸,當年的我是好此道,每月沽幾套遠價恒指大權,輕輕鬆鬆執幾萬......然後一次急跌,幸運的話就交返幾年的“租金”出來,不幸的話就可以在股市消失了。

我們這些早年曾經輸清光、又經歷過很多股市起跌的“老手”(雖然我實際上仍很年輕的),有時可能想得太悲,但凡事只怕萬一,never say never,尤其是已人到中年、就快上岸又有頭家要養的朋友,就真的要仔細衡量風險與回報問題;年輕時,投資是想回報與風險的問題,到了這階段,我想的是風險與回報:風險行先、回報在後。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再談殼股的困局


已有一段時間沒有再寫殼股,但近來除了日前一篇寫到殼股近況外,今日也想再寫多些少,只因近日又有幾宗殼股賣盤被港交所封殺。

如果是殼股炒家,相信會極度留意昨日一宗殼股交易被拒的個案:KFM金德(03816) 因賣盤前的“瘦身”行動一旦完成,將被港交根據《上市規則》第13.24條,視作不具備足夠業務水平或資產淨值於交易所繼續上市,故此買賣雙方要尋求不同的方案,以釋除交易所的疑慮。

殼股在買賣協議完成前先進行重組,由原大股東向上市公司收購一些殼買家不想要的業務,是很普遍的做法,過往也比較少受到港交所的留難,以在9月完成賣盤的先傳媒 (00550)為例,也是先由原大股東向上市公司買回主要業務,餘下的業務2015年上半年收入只有3千多萬元、盈利780萬元而已,而且資產淨值只有1.37億元,但也順利過關;只是到了KFM金德,雖然尚未清楚交易詳細內容,但從這案例不難發現港交所對於殼股買賣的把關是更嚴謹,也會嚴格執行上市規則的規定,令賣殼難度增加。

由於港交所近來嚴打非正常的賣殼方式,令殼買家買殼的靈活性大減,只能循著以往正常的方法去進行買殼,相信會對殼股需求有利淡影響,甚至會影響殼價。大家不難發現近期兩宗賣殼交易,包括奕達(02662)及至卓國際(02323)的作價都反映殼價似乎有所回落,尤其是至卓國際的作價更是匪夷所思的低,不知這只是個別例子,還是殼價真的有所回落?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港股一池死水



近日網友們應有同感,港股恍如一池死水,如果持有財技股、殼股的相信感受會更深刻,有不少是日日只有一兩宗成交,而且買賣兩邊差價超闊,根本失去了流動性,這情況正如周大師昨天其專欄轉述莊家的說話:“「個市完全無浮力,一條街魚都無,什麼股票都炒唔到。」於是,他唯有全線暫停工作,去玩。”

確實,現在是比較難捱的一段時期,有些會選擇轉場,正如今日生果報某財演說要轉戰外地股市,香港不再是其主要戰場一樣;有些會暫時休戰,例如三四線股的莊家們,所以我們不難見到很多三四線股是價量齊齊劇跌;又有些會好似我一樣,仍然堅守陣地,每天默默作戰,在淡市時仍然力求穩中求進的.....穩者,買穩陣的股,力求逆市上升。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