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文風險管理篇 - 分散投資所說,不論是專業的投資者或普通的散戶都好,其實都應該進行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一有分散投資,便會形成一個投資組合,不管你是分散投資於兩三隻股票,或分散投資於債券、股價、外匯也好,此時你便需要進行組合管理。組合管理的目的是要貫徹你的投資理念,例如你是一個保守的投資者的話,你會希望組合不要太波動,此時你自自然然會將一些比較穩健的股票或債券放進你的組合裡;如果你是一個進取的投資者,你的組合可能充斥大波幅的股份、盈利增長高但估值亦高的股份、甚至是衍生工具產品如窩輪、期貨、期權等;如果你是"好息"者,你自然會希望你的組合股息回報較高,此時你的組合應該會以高息股為主。
對一般散戶而言,自己覺得最合適的組合應是一個平衡的組合。何謂平衡組合? 平衡組合最起碼的要求是組合裡應包含不同行業的股票,不會太偏向某行業,例如組合裡應有內銀、內房或內需股、亦有公用、公路股、還有工業股、零售股、出口股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股份,方為之平衡。有些散戶很喜愛內銀股,其組合內90%持股都是內銀股,此時組合能夠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嗎? 或者可以分散個別股票的風險,但無法分散行業風險。除此之外,一個平衡的組合除了包括股票之外,亦應該包含現金成份。現金代表購買力,亦可以幫你調整組合的比重,所以任何組合都應有現金的存在。
很多人會在作出投資決定前會參考很多數據,例如市盈率、股息率或盈利增長等,亦會以恒指的市盈率、股息率等去判斷入市的值博率,那麼一個組合需要這些參考數據嗎?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自行計算組合的市盈率、股息率及盈利增長等,從而評估你組合是否一個攻守俱備的組合。
或者看到這裡,你應該要去計算一下自己組合的數據,從而以評估個股的方法去評估你的組合是否"抵買"或具"值博率"?有沒有需要調整?
說了這麼多,或者可以說說自己的組合,這部份的內容大家可以會比較有興趣。如果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會將可投放於股市的資金分為三部份:股票組合、衍生工具組合及後備現金。顧名思義,股票組合是以股票投資為主,衍生工具組合以投資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為主,而後備現金則是備用現金,主要是股災發生時才派上用場,或有時期權短倉組合按金不夠時,用作補倉資金之用。目前三者比重如下:
股票組合: 55%
衍生工具組合(以期權短倉為主): 20%
備用資金: 25%
股票組合方面,目前主要比重如下:
現金:28%
亞倫國際 00684: 8.2%
建溢集團 00638: 6%
新創建集團 00659: 5.8%
漢登集團 0448: 5%
聯亞集團 00458: 4.7%
路勁基建 01098: 4.5%
湯臣集團 00258: 4.2%
泰昇集團 00687: 4%
JOYCEBOUTIQUE 00647: 4%
大同機械 0118: 3.8%
其餘14隻股票:21.8%
假設將我股票組合的十大持股當作一個獨立的投資組合,並按目前持股比例轉換成100%計算,得出以下結果:

註:458的市盈率以撇除一次性重組費用計算。
以組合往績市盈率11.37倍、息率4.83%而言,自己覺得尚算理想,攻守俱備。
至於衍生工具組合,則以指數期權及股票期權短倉為主,即沽出期權以收取期權金。這個部份於過去15個月皆錄得正回報,每個月的回報介乎5-15%之間,視乎恒指及個別股票的波幅而定。於09年恒指波幅較大的時間,單月最高回報可以高達15%以上,但近月恒指波幅縮減,所以單月回報只得6-7%左右。大家或者會好奇,既然衍生工具組合的回報如此高,為何不加大投資比重? 原因只得一個: 風險管理。如果曾經於08年-09年參與期權短倉買賣的話,都知道期權短倉稍有不慎,可能招致沒頂之災,所以自己近年其實已將衍生工具組合的比重由30%下降至20%,兼且每月動用的金額只及六成而已。
大家看完我的組合,可能會覺得我很矛盾,既投資大量細價股,理應可以承受高風險;但又預留大量資金不動用,拖低整體回報。大家在08年金融海嘯期間在股市感受最深刻的是什麼?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物賤鬥人窮!當時多麼希望手上有大量的資金可供撈底之用。在股票市場,只有足夠的資金,你才可以在危機發生時,將危險化為機遇!事實上,這是我多年經驗所得,因為過往曾經歷多次的起起落落,由一無所有到盤滿鉢滿,再打回原形,然後又翻身,故此我不會容許自己再重蹈覆轍,所以組合管理的理念是穩中求進!